《心靈的呼喚》之兩位作者認為「人是為親密的關係而被造的」,他們認為缺乏親密關係的人,不單寂寞膚淺,也令人無法感到滿足。「親密關係」涉及「親密」及「關係」兩個部分,而說及「關係」時,我們可能只會想到人際間的關際,而忘掉了人與自己及人與神的關係。
歐惠基、甘諾恩,《心靈的呼喚:趨向圓融的靈性生活》,道風山基督教叢林,2003。
人與自己的關際可能比人與人的關際更為複雜,我們容易接受理想中及陽光下的自己,暗影及壞的部分都慣性地隱藏或壓抑下去。唯有在自己最親密的近距離關係中,我們才能讓這些好與壞的自己,在互諒互讓過程中得到接納和成長。在我們愈能面對自己的暗影時,我們就愈可以自由地做回自己。
能接納自己,就能悠然獨處,也能樂於與別人相依相賴,與人分享親密的關係。在這個過程中,特別要留意的就是不讓「自愛」變成「自戀」「自憐」,不讓「接納自己」變為「放縱自己」。
先讓神介入我們生命的內深處,祂對我們全然的接納,就讓我們能真正的接納自己,與自己建立親密的關係。從這根基上建立出來的人際關係,才是最理想的、最健康的親密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