串流平台有部黑色電影,由湯漢斯主演的《超難搞先生》(英語:A Man Called Otto),是翻拍2015年瑞典電影《想死無咁易》。兩劇的內容幾乎相近,只是導演與演員的演繹不同而帶出不同的味道;我個人比較喜歡瑞典版的《想死無咁易》,拍出鄰里間難得的人情味,後者更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、歐洲電影獎『歐洲喜劇獎』及瑞典奧斯卡『最佳男主角』及『觀眾票選獎』。
此劇主要描述一名64歲固執又暴躁的主角奧托,在妻子離世及失去工作後,為求早日與亡妻團聚,因而嘗試不同自殺方式;但在每次試圖自殺的關鍵時刻,他卻遇上不同的契機,例如新鄰居或亡妻的學生找他求助,面惡心善的他忍不住幫助別人,因而重拾愛和生命的意義,最後他由超難相處的憤世恕漢,改變成為一名樂於助人的寬容伯伯。
任何一個難以相處的人,背後總有其原因和故事。奧托的「難搞」,源於他自小就經歷不同的失去,包括父母先後離世、失去家園,失去至愛和工作等,他被哀傷的情緒綁架著,呈現男性面對哀傷時較少被人明白的一面:以憤怒的外衣來遮掩內心的傷痛,也遮蔽了他原本樂於助人的性格。
約翰福音20:11~18記載了另一個哀傷者的故事:抹大拉馬利亞在耶穌無辜被殺害的第三日,天還黑的時候便往墳墓處,卻因找不到耶穌的遺體而在墳墓外面哭,她誤以為耶穌的死亡叫愛走到盡頭,以為自此再找不到真愛。哀傷令她變得偏執,她一心只想著尋找耶穌的遺體,以致見到復活
主也認不到祂。但感恩的是,耶穌必須經過受苦受難,從死亡到復活來破碎死亡的權勢,就是讓人明白死亡不是盡頭,死後有復活。因著這復活的盼望,人為失去至愛傷心時,會發現哀傷其實是愛的不同面貌,因為愛,人才會哀痛痛苦。然而,在哀傷過程中,人需要他者的幫助,才能找到力
量走出哀傷的陰霾,找到死後重生的門。正如抹大拉馬利亞需要復活主親自的顯現、安慰和差遣,她才有力量去告訴門徒及自己:「我已經看到了主。」(約20:18)
同樣,奧托的轉變在於新鄰居的出現。不過,有趣地,這位陌生的鄰居一開始便需要奧托連串的幫忙。但想不到,當雙方願意打開心肩聆聽彼此的故事,助人者與受助者的角色可
以互換互補:新鄰居一方面得到奧托的幫助,但鄰居的熱情分享和勇於邀請同時成為奧托的救贖,讓奧托再次體會被需要和被愛,因而有力量踏出哀傷的孤單圍牆,重新投入新的人際關係圈,讓奧托重新發現自己在悲傷中仍有力量去愛。奧托最終因病安詳地逝世,抵達了他想去的目的地,但在死亡前,他終於找到復活的出口:他終於與自己、與別人和好,並在愛中無憾上路。
人生總會遇上大小不同的失去,人在哀傷期間,很容易像奧托一樣被負面情緒佔據,變得無力又敏感,獨自受苦又拒人於千里外。此刻,請仿傚抹大拉馬利亞,在痛苦中等待主,向主盡訴苦情,復活主總會按祂的方法來拯救我們。
又或者我們身邊也有類似奧托的人,我們很容易輕率地標籤對方為某類人而避之則吉,卻很少關心或聆聽對方「難搞」背後的原因;例如他們的執著可能想增加生活的掌控感,以對抗死亡帶來的無力感等等。只要我們願意停一停,問候或聆聽對方,可能已在不知不覺間加添對方力量去走出哀傷;同時,我們也會像那新鄰居一樣,在不知不覺間,自己也蒙祝福、被啟發呢。
原載《時代論壇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