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語說貓有九條命,那麼,如果你有十二次死過又翻生,更可以經驗不同的人生,你會怎麼渡過這奇特的人生?
韓劇《死期將至》(下稱《死》)就是以此為主題,講述主角崔怡在(下稱崔) 失業七年,經驗面試失敗、感情破裂、被騙走所有積蓄、又被迫遷等一連串打擊後,他選擇自殺,並在遺書中寫上:「死亡是微不足道,是離開人生地獄的方式。」結果,因著他輕視死亡和生命,死神遂判罰崔經歷十二 次不同的人生和死亡,並要求他如能在某一種人生中活下去的話,他便免於面對最大的懲罰:在地獄渡過沒有盡期的生活。
誠然《死》演員陣容強勁,劇情新穎又豐富,再加上節奏明快,娛樂性很高;但因它節奏太快,很容易錯過了劇中探討的生死課題。筆者建議觀眾看完此劇後,最好與朋友討論當中涉及的生死課題,以期悟出更多面對生死的智慧。而本文因編幅所限,只探討以下兩點。
崔在《死》中主要經歷了三種死亡:被殺害、自殺及老死。
其中,崔認為自殺只不過是一種終結痛苦的低等手段,甚至認為自殺不會傷害其他人;直到他「轉生」去接觸女友和母親時,他才知道他的愚昧選擇如何令愛他的人墮入痛苦的深淵,正如他說:「我為此所受的懲罰,是經歷十二次痛苦的死亡。其中給予我最劇烈痛苦的死亡,是心愛之人死去時所感受到的痛苦。我讓媽媽感受到身處地獄般的痛楚,那份痛苦完完整整的回到了我身上。」
結果,重生的崔從母親身上學懂面對哀傷和痛苦,明白自殺不單傷害自己,更傷害愛自己的人。並且,他發現人生即使充滿痛苦,卻可以直面痛苦而活出生命的堅韌,就好像他母親即使面對喪夫之痛,卻不選擇輕生,反因愛子而選擇活下去一樣。終於,崔由逃避痛苦、輕視生命,不惜以輕生來報復或保護別人,然後逐漸明白活下來的意義在於愛和尊重生命,因為生命本身就是機會,仍有很多未發現的可能性。他終於因著愛,學懂謙卑地向死神不再求死,而是求多一次重生的機會。
他終於因著愛,學懂謙卑地向死神不再求死,而是求多一次重生的機會。
《死》探討的自殺課題不單反映韓國自殺率高企的問題,也同時適切香港的狀況。當然我們沒有崔的奇幻經歷,但我們也同樣需要學習面對生死和逆境;故此教會可考慮加強生死教育,並善用節期,在每年預苦期和復活節期間多探討生死,讓信徒可以從討論中、從默想耶穌的死和復活中明瞭:人死後絕不是結束,而是永生或永刑的開始!
明顯地,十二次的死亡和重生刺激崔反省人生的意義。例如崔因知道總有再來一次的重生機會,他因而尋找活下去的不同可能性和人生目標。例如他由追求金錢、成功、權力、報復及公義為人生的目標,改變為追求活出自己,最後到追求愛。因應追求的目標不同,他的處事態度亦有改變;例如他由總是自以為義,或魯莽地用自以為快捷的方法去解決問題,最後他選擇活到老死,走過人生的春夏秋冬。循他的改變看,這十二次死亡究竟是懲罰抑或是另一種救贖呢?
有趣地,崔在每一次死後,導演總會安排他和死神對話,處處刺激崔反省自己的盲點,以期讓崔有所領悟。例如當死神帶領崔淺嘗地獄的恐怖後,崔說:「在見識過地獄後,我才發現活著本身就是個機會。」於是,逃出地獄的刑罰逐成為崔要活下去的動力之一。
坦白說,劇中提及死後懲罰、地獄和與死神對話等充滿著基督信仰的元素,令人聯想到末世審判和地獄的永刑。例如當崔終於知道人不能掌管生死,在人之上乃有一位掌管生死的超然者時,崔才懂得謙卑地乞求死神再給他一次重生的機會,但死神卻說:「就算給人類機會,他們也不知道那是機會,總把它一腳踢開。」這對白完全道盡人的愚昧選擇!但即是如此,死神最終揭開真相,原來在死神之上還有一位被形容為「好心軟」的超然者,祂才是真正決定人死後的去向,而祂也回應了崔的祈求。
所以,十二次的死亡與重生,總是給予崔選擇的機會,帶出只要人懂得選擇生命,就算死也不能阻隔人走向生命,正如導演刻意安排了那道通往地獄之門透出來的光線,總是隱約地投映著一個倒轉的十字架,似乎吸引人留意:在看似沒有選擇的死亡中,人仍可以選擇死前的生活態度和死後的去向;而弔詭地,那道通往地獄之門的前面,其實早已放置了一道倒轉十架的光芒,等待人去發現、領悟和選擇。
難怪保羅說:「因為我深信,無論是死,是生。。。都不能使我們與神的愛隔絕,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裏的。」(羅八38~39)
原載《時代論壇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