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tegory: 網誌


  • 靈枯靈慰同是上主的禮物

    近幾個月,不難看見上主的工作真的好快,似乎上主也向純心這小機構發出邀請。 不得不認近兩個月自己進入了靈枯的心靈狀態,禱告默觀時,只看見的全是黑的,睡不好,身體小毛病不斷浮現,心情煩躁,未能安靜。 雖然感無力不安,然而仍深信也心知上主必同在,其間上主不斷與我說話,不論是聽講道,或在日常生活的意識省察或安靜在主前抵抗這混亂時。 可惜仍不斷想逃避祂的邀請,不想離開自認為安舒及自滿。 如此一段較長的不舒服,不想再停留在此境,今早在經文共修中終於向主承認自己的問題了,人算甚麼? 祢竟如此包容,降服了。心突然開朗了,清明了。 不要以為自己是Somebody,要知道自己是Nobody ! 憐憫服侍是主自己邀請人的,不是人能力做的。是祢[侵埋我玩],唯謙卑跟隨是最自由幸福的 ! 使徒行傳3:11-21…

  • 電影靈修系列-「難搞」之人的背後故事

    人生總會遇上大小不同的失去,人在哀傷期間,很容易像奧托一樣被負面情緒佔據,變得無力又敏感,獨自受苦又拒人於千里外。此刻,請仿傚抹大拉馬利亞,在痛苦中等待主,向主盡訴苦情,復活主總會按祂的方法來拯救我們。 又或者我們身邊也有類似奧托的人,我們很容易輕率地標籤對方為某類人而避之則吉,卻很少關心或聆聽對方「難搞」背後的原因;例如他們的執著可能想增加生活的掌控感,以對抗死亡帶來的無力感等等。只要我們願意停一停,問候或聆聽對方,可能已在不知不覺間加添對方力量去走出哀傷;同時,我們也會像那新鄰居一樣,在不知不覺間,自己也蒙祝福、被啟發呢。 原載《時代論壇》

  • 電視劇靈修系列-死亡教曉的人生課

    有趣地,崔在每一次死後,導演總會安排他和死神對話,處處刺激崔反省自己的盲點,以期讓崔有所領悟。例如當死神帶領崔淺嘗地獄的恐怖後,崔說:「在見識過地獄後,我才發現活著本身就是個機會。」於是,逃出地獄的刑罰逐成為崔要活下去的動力之一。 坦白說,劇中提及死後懲罰、地獄和與死神對話等充滿著基督信仰的元素,令人聯想到末世審判和地獄的永刑。例如當崔終於知道人不能掌管生死,在人之上乃有一位掌管生死的超然者時,崔才懂得謙卑地乞求死神再給他一次重生的機會,但死神卻說:「就算給人類機會,他們也不知道那是機會,總把它一腳踢開。」這對白完全道盡人的愚昧選擇!但即是如此,死神最終揭開真相,原來在死神之上還有一位被形容為「好心軟」的超然者,祂才是真正決定人死後的去向,而祂也回應了崔的祈求。 所以,十二次的死亡與重生,總是給予崔選擇的機會,帶出只要人懂得選擇生命,就算死也不能阻隔人走向生命,正如導演刻意安排了那道通往地獄之門透出來的光線,總是隱約地投映著一個倒轉的十字架,似乎吸引人留意:在看似沒有選擇的死亡中,人仍可以選擇死前的生活態度和死後的去向;而弔詭地,那道通往地獄之門的前面,其實早已放置了一道倒轉十架的光芒,等待人去發現、領悟和選擇。 難怪保羅說:「因為我深信,無論是死,是生。。。都不能使我們與神的愛隔絕,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裏的。」(羅八38~39) 原載《時代論壇》

  • 純心感恩

    「純心」在沒有任何機構及教會的支援下,挑戰當然不少,然而在困難中看見祂的奇妙介入及供應。 「純心」部分的營會及面談服務基本在收費上是低於成本價,而共修及社區服侍等更是不收費的,「純心」可服務至今,全是神的恩典,祂感動了不少有心人願意奉獻支持「純心」事工,…

  • 電視劇靈修系列-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

    「哀慟的人有福了,因為他們必得安慰。」(太五4) 甚願大家都經驗這福氣的真實,因為主耶穌必然拯救我們走出痛苦的黑夜,進入有主同在的光明! 的確,黑夜沒有可能永遠都是黑夜,即使在天亮前的那一刻是最漆黑,但很快就會迎來清晨! 原載《時代論壇》

  • 藝術靈修、創意靈修

    藝術靈修或創意靈修是靈修無數可能途徑中的一個。靈修就是要認識神、認識真我、與神溝通,建立神人關係。神比人類超越,有無盡的可能性。靈修也可以用任何媒介或任何途徑去實踐,只要這是發自內心真正的自己,是傾心吐意的表達。 藝術靈修的特色是較具創意、放膽及投入。藝術表達不會計較對錯,甚或無分好壞;它是一個關愛、一個選擇及一個連繫。 藝術要求專注,著重臨在。在這專注臨在的狀態下,創意表達是一個終極之目的,而不是一個達到目的之手段。 神創造人類及萬物,當我們觀看祂所造的一切時,總會驚嘆於當中的鬼斧神工之美,神也看這一切為「美」為「好」,就是說這一切就是超乎萬物的偉大藝術作品或表達。 在我看來,「真」「善」「美」是一個整體的三個面。沒有「真」的不「善」、沒有「善」的不「美」、沒有「美」的不「真」、沒有「真」的不「美」。這個「三位一體」是一個難以表達或言傳的奧秘,具創意的藝術形式就尤其合適去表達這種無法言傳、心靈底蘊、靈魂提昇之奧秘。

  • 墓碑誌

    在修讀靈修指導碩士課程時,曾經修過《生命歷程與靈命發展》一科,其中一份功課就是要為自己寫一個墓碑誌。這個作業對每一個人來說,都可能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反思。如果你也要為自己寫一個,你又會如何描述你的一生!? 他經常沉思,他不是哲學家。 他富音樂感,他不是音樂家。 他喜歡文字,他不是文學家。 他愛好創作,他不是藝術家。 他好四處走,他不是旅行家。 他悲天憫人,他不是慈善家。 他春風化雨,他不是教育家。 他走完一生,他就是潘詠棠。 他仍在祝福,在旅途上的你。

  • 自愛與自戀

    《心靈的呼喚》之兩位作者認為「人是為親密的關係而被造的」,他們認為缺乏親密關係的人,不單寂寞膚淺,也令人無法感到滿足。「親密關係」涉及「親密」及「關係」兩個部分,而說及「關係」時,我們可能只會想到人際間的關際,而忘掉了人與自己及人與神的關係。 歐惠基、甘諾恩,《心靈的呼喚:趨向圓融的靈性生活》,道風山基督教叢林,2003。 人與自己的關際可能比人與人的關際更為複雜,我們容易接受理想中及陽光下的自己,暗影及壞的部分都慣性地隱藏或壓抑下去。唯有在自己最親密的近距離關係中,我們才能讓這些好與壞的自己,在互諒互讓過程中得到接納和成長。在我們愈能面對自己的暗影時,我們就愈可以自由地做回自己。 能接納自己,就能悠然獨處,也能樂於與別人相依相賴,與人分享親密的關係。在這個過程中,特別要留意的就是不讓「自愛」變成「自戀」「自憐」,不讓「接納自己」變為「放縱自己」。 先讓神介入我們生命的內深處,祂對我們全然的接納,就讓我們能真正的接納自己,與自己建立親密的關係。從這根基上建立出來的人際關係,才是最理想的、最健康的親密關係。

  • 「明辨」之路

    在信徒生命中的不同景況,我們都想要明白上帝的引導及旨意,這是一個「明辨」(discernment)的過程及操練。 人是複雜的整全個體,有不同的陰影與盲點,在明辨時就要留意其整體性及互動性。上帝的心意可以用身體、思維、感覺、想像、直覺、感官、情緒、夢等等各方面,向我們顯明。每個人都是獨特的,明辨不會只有一條進路。就是最偉大的靈修導師,也不能對所有人,在面對所有境遇時,提供明辨上帝旨意的肯定答案。 有人說,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普遍原則去衡量神的心意,就是抉擇令人接近神時為對,讓人離開神時為錯。但要衡量甚麼是「接近神」,甚麼是「離開神」,郤也未必能有普遍原則去一概而論。 明辨有很多進路,是「動手」操練也好,是「放手」實踐也好,但看來最終我們只有一條路,就是看透人的有限,全心依賴無限的上帝,明辨的智慧就是等待上帝臨在我們生命中,等待祂說話,全心順服,細心聆聽。 明辨

  • 默觀

    默觀(Contemplation)或作靜觀,指心靈在一種空無、虛靜的心態下產生的直覺認知。透過心神集中、開放,達到一種「神臨在」的境界。